全站搜索
新闻检索
 
当前位置
新闻搜索
文章正文
新闻“高考生当众跪谢母亲陪读恩情”的思想观点需谨慎对待
里瑟琦智库    2019-07-04 23:19:58    文字:【】【】【

樊秀娣博士(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者)

这几天作者在各种媒体上见到大量“某高考男生走出考场,当众下跪母亲,感恩母亲二年的全职陪读”的视频、照片和文字报道,新闻赞扬了“母亲为了孩子学习而二年全职在家陪读,孩子懂爱敢于表达”的主旨思想。这里不禁想表达一下作者个人观点:虽然母爱与感恩值得大力歌颂,但此新闻把母亲的陪读作为伟大母爱的体现,其中的价值判断有待商榷,这样的做法更不值得提倡和效仿。此新闻中母亲的陪读,带来的是儿子学习成绩的优秀和母子关系的融洽,但这只是一个个案,并没有什么普遍意义。不客气地说,现实中母亲全职陪伴子女读书的行为,往往是母亲、儿女焦虑和家庭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就母亲而言,在家全职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她们的付出目标与实际结果未必能一致。按理孩子到了入学阶段,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一般已能够自己打理基本生活,这也正是尚还年轻的妈妈可以关照一下自己职业需求的较佳时期。如果母亲放弃自己的工作,就会无形中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寄托在子女身上,以中国社会世俗的成功标准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无非是学业“金榜题名”,工作时在各项社会竞争中“拔得头筹”。而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至少不是妈妈精心提供好生活保障就能决定的,所以孩子“成功”与否并不和母亲在其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简单成正比,陪读母亲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并不会因为她的“陪读”付出而顺理成章地实现,这就注定了母亲陪读行为本身获得满足与快乐感的狭窄,弄不好还会造成内心的失落和烦闷。就子女而言,家长陪读的“牺牲”,有可能会成为他(她)前进路上的沉重心理负担。大多数孩子完全知晓父母的“良苦用心”,撇开孩子有其自身想法不说,就拿孩子主观上愿意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况来说,也并不是每个孩子只要刻苦努力,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就能如愿以偿“出人头地”。事实上,面对家人过于殷切的期望,孩子会产生一种本能的畏惧感,如果还眼见母亲为自己超常的“费心劳力”付出,孩子担心无法回报家长的好意,还会产生负疚感。有些孩子就是因为承受不起家人以爱的名义加上的“包袱”,导致内心失控,个性倔强的孩子会因为难以控制情绪而出现“反叛”行为,个性乖巧的小孩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其实,相比于“委屈”自己而陪伴儿女读书的父母,大多数孩子更希望自己拥有积极乐观、开朗向上、智谋双全、勇于拼搏的榜样父母。

就家庭关系而言,母亲在家全职陪读,容易为各种生活琐事烦闷,导致家庭氛围压抑。现代女性看重自身价值,她们有展现自身社会才华、获得社会尊重的需求,而年轻妈妈一旦全职在家陪读,现实就会促使她们把家务劳动作为生活的重心甚至全部。而家务劳动属于个体生存和社会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其本身的成就感并不强,它的意义很多时候是通过家庭成员为社会贡献体现出来的,所以全职陪读妈妈更需要家庭其他成员对其家务劳动的重视以及分享家庭其他成员社会贡献而带来的心理满足和享受。但全职陪读妈妈这样的需求往往不能实现,一来家庭其他成员可能会因社会工作的忙碌而忽视她们的感受,二来家庭其他成员可能其社会工作本身就不如意,所以陪读母亲常会因为心理失衡而变得敏感、脆弱甚至挑剔,相应的家庭关系也会变得紧张和疏离。

综上所述,请不要简单地把母亲的全职陪读定义为伟大母爱的体现,这样的“绑架”很可能对家庭各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的和谐美好并无益处。



作者 | 樊秀娣(博士,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者)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里瑟琦智库”的其他媒体的所有作品均为转载稿件,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本网所刊载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版权人来函与本网联系。
浏览 (1172)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樊秀娣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里瑟琦智库 技术支持:骐云科技  沪ICP备18028872号-1
友情链接